要理解君子不器。
首先应该正确理解“器”的概念。《说文》:“器,皿也。“器”当从犬,从四口。“器”中四口分布在犬的四周,当为捕犬的陷阱。为什么用陷阱捕犬呢?就是为活捉了犬用以驯化。驯化了的犬就成为人类的朋友,人类用它来看家护院,捕猎驱兽,放牧护羊等。狗是人类最早成功驯化的动物,人类有很大的用处,故“器”的本义就是捉犬驯化,为人所用,引申而泛指有用之具。
二,"器”的本质就是有用者也。《易·系辞传》曰:“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意思就是把有形的东西抽象上升为规律就是道,把有形的东西具体下用作某种功能就是器。“器”为具体而有用者也。有相同时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我们一般认为,一个人而有用,称为“成器”;人而无用,称为“不成器”。那么“君子不器”是不是说君子不成器呢?当然不是。古代实行等级制度,贵族称为君子,庶民称为小人;地位较高的人称为君子,地位相对低的人自称“小人”。庶民百姓、地位低的贵族要有一技之长,用以谋生,故追求“成器”。而位高权重的贵族所追求的不是“成器”,而是“成大器”。
“器”分大小,小器小用,大器大用。所谓“君子不器”,是说地位高的人不急于成为某一方面的具体的小用之器,而是要努力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用之器,故有“大器晚成”的说法。“君子不器”者,所追求的境界不同而已。
三,老子也《道德经》提出了“大器晚成”。器为用者,小器容易做,也容易成,大器有大用,由于器大,所以难以成形,器不定形,则其用不可限量,比如像水一样,随形就势,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灵活变化。这就是境界。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不愿成为只为谋生的小用之器,而追求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
先说结论,我认为两句话中“器”的含义不完全一样,但有共通之处。
1、关于“器”的原意
《说文解字》注解:“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翻译过来就是说,这个字的字形像器的口,是看家狗看守的容具。意思还是有点模糊不清。但我们可以看到,器与皿的意思是一样的,可以从“皿”字入手,再次进行考察。
对于“皿”,《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饭食之用器也,象形,与豆同义,凡皿之属皆从皿。”而“豆”,是指古代吃肉时所用的盛具。这就比较好理解了,皿,就是吃饭时要用到的盛具,字形像盛具的形状,是象形字。所以,器的原意与皿相通,它也是指吃饭时所用的盛具。
但显然,这两句话中的“器”皆有引申义,是将“器”引申为“有用之物”,已并非原意了。
2、关于“君子不器”
此句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子曰:‘君子不器。’”
先看看《论语》相关注本给出的解释:
《论语注疏》中认为:“器者,物象之名,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楫以济川,车舆以行陆,反之则不能,君子之德,则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见畿而作,无所不施也。”
朱熹《论语集注》认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沿袭朱熹的观点,他认为:“器是指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谓专家之学者近之。不器非谓无用,乃谓不专限于一材一艺之长,犹今之谓通才。”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孔子之意是指君子应无所不通,而不局限于一种才能。
不难看出,以上各本的解释基本上能互相通融。一是他们都强调了“器”的特点,就是一种器具,具有实用功能。但它只能用于一处,而不能用于多处。而“君子不器”强调的正是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局限于一种才能一种本领,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孔子强调君子应该博学多才,这里的“器”被引申为像器皿一样,可以指只具备某种特定的才能、用途,而不能广泛涉猎众家之长的人。
3、关于“形而下者谓之器”
此句出自《周易·系辞上》的第十二章,原句为:“《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这里的“器”与“道”是相对的,指某种有形的具体事物。
《易》一书,涉及许多艰深古涩的道理,包括宇宙的起源和许多古代哲学问题。这句话涉及到“形而上”、“形而下”两个概念,我的理解是“形而上”指一种抽象的概念,包括宇宙本源,阴阳相生这些混沌、但似乎整体的东西,而“形而下”则是指用具体的术语、物体乃至符号来表达这些“形而上”的概念的一种东西。而这些具有表达功能的具体物件,便称为“器”。用哲学的话来说,就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关系,而“器”便充具有“具体”和“特殊”的功能。
4、结论
就这两句话来说,“君子不器”因为前面的对象是君子,所以应该将“器”解释为具体的用途、才能较妥当,而“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器”是针对“形而下”来说,所以这里的“器”应该解释为某种有形的具体事物较妥当,因为“形而上”的“道”是无形的。而这两个意思,均是由“器”的原意引申出来的,因为器皿本身就具有一定用途,且具有具体形状,故说两句有相通之处。
这里是好说文学,以上乃是一家之言,如所言有失当处,欢迎大家指正!
器就是物品,君子不器就是君子要有随机应变的能耐,到哪里都能生存的很好,就像老子说的水一样,也表示无所不容。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就是道理,就是智慧,也就是老子说的道,器就是物品,所有物品包括人都是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品质或者说能力也就是道合二为一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解释的很清楚!
这个问题可以不断思考,
总会有心得。
器与道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对子。
道为体器为用。
器有道而道非器。
道为一为朴为虚,
是以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以为,
所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朴散为器,有定名有定形,
只能局限于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作用,
乃至器成道死,
往往执于器用,
而迷失大道。
还有一说:
形而上谓之道,
形而下谓之器。
注意道器之间有个形,
似乎正是从抽象-外形-实体这样的逻辑?
比方说礼吧:
礼之道在格在敬,
礼之形就是各种仪式,
礼之器就是簋豆之类了。
再来一个例子:
易之道是变易或者不变易或简易,
易之形是卦象,
易之器就是天地及其六子。
因而知道器是要的,因为其用,
比如我们挨人骂就说不成器,成小器成不了大器。
孔子教人成君子成圣贤,事有功,行可法,言为则,
就是要明明德,止于至善,这个就不是器的范畴,
君子不器即君子不止于器!
就是不能只有某些方面的才德就止步,
而是要成一个完人,一个圣人。
王阳明视成圣人为天下第一等事,盖由此。
在这里,“形”把思维的领域作了划分,“形而下”指所有有具体形状特征的“器物,”即事物,泛指自然界和社会,是普通思维的对象。
“形而上”即抽象思维领域,把形而下的经验事物归纳抽象后,以思维本身为对象,是对普通思维的反思领域。
抽象后的事物不具有具体的“器”的特征,不属于“形而下”客观世界,只存在于先验的主观世界。
普通思维,即对“器物”的思维始于人的自我实现,即人生目标。把事物转化为实现目标的工具,或者说,以目标为导向,把所有事物作“是否有用”的价值判断,包括人自己也以蜕变为实现目标的工具,以换取功名利禄。
工具化功利化是自我实现,即普通思维的本质。
功利化社会实践违背普遍规律,使普通思维遭遇各种挫折,积累经验的同时催生人们需要总结经验的迫切愿望。总结归纳是抽象逻辑思维过程,抽象概括使思维摆脱具体“器物”上升到形而上反思领域,并需要找到完全不依赖普通思维的根据,反思的方向总是指向普遍规律,促使人开始了高级人生。
高级人生智慧被形象地称为“君子。”
反思之后,基于普遍原理所做出的价值判断认为:以目的(功名利禄)为导向的“器物化,”“工具化,”即“有用,”使“器物”被赋予了无价值,而远离目的,使“器物”作为“无用,”体现了本身的固有价值。
就是说,君子不要止于成为专业性人材,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各行各业各门各类都要有学习兴趣、去理解和掌握,要对宏观整体有所认识和觉悟。
器,是器皿,装东西用。好比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专才。
整句意思大概是:君子别做特点单一的专才。
引申一下:在那个时代,君子是指统治阶层,社会管理阶层。孔子的意思,这社会管理者,首先应该做一个通才,用现在的话说,大到宇宙演化,国际形势,国家战略,小到花花草草,针头线脑。。。都得有所涉猎。
专才其实没问题,但仅仅是专才是不行的,无法有效管理社会。
通才相比专才有哪些好处?
通才思维的维度高于专才。
通才更能预测和把握形势的走向。通才能产生战略思维,通才往往是历史的胜利者。
三体大刘所谓的“降维打击”有这意思。
儒家的“中庸”思想亦本于此。
现实中也是这样,懂得多的懂得全面的,打败懂得少的懂得单一的。近代中国不懂科技被人家打了;懂渔猎懂游牧懂农耕的后金则有能力入主中原;懂西方科技又有浓厚自身东方文化的现代中国能否战胜西方。。我认为也很明确。
作为个人,怎样才算“器”了呢?
“器”有一个普遍的表现——情商极端低下,跟周遭难以相处。因为才偏,难以自圆。因此自恃才高怨天尤人,老觉得别人故意为难打击自己,周围人都烂透了。。。
早年的公知,由于只吃西方梧桐树上的梧桐籽,他们就炼成了这样的“器”。。
说远了哈,总之,在“君子不器”中,是把“非通才”比做器。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可以理解为“形而上叫思想,形而下叫东西”,形而下就是具象的东西,比作器,那就是用器的本义,一个碗一个东西。
所以,这两句为了说明各自的意义,都用了器作比,东西是一个东西,但在各自的语句中侧重点不一样吧.
君子不器是”君子不应爱器物资财”的意思。而”形而下者谓之器”,是说“在形而上学即阴阳辩证法理主导下,才能纲举目张形成各种器物”。”形而上者谓之道”是建筑在多个形而上学即阴阳法理相链接基础上的大形而上法理,才谓之道。
认识发展的五个阶段,道生之段,器名之段。我们从认识道,到定义道之名,器之以名存。器具为体,名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