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说文玩,其实说古玩更妥当一些。因为文玩范围太大了,很多现代的木头、串串、核桃、葫芦等等皆在此列,而马未都的领域主要是古董,特别是瓷器杂项等等,范围要缩小很多。
马未都在整个收藏界的地位究竟如何,由于不是人家那个圈子的,而且圈子里互相鄙视攻击的现象也很多,我只想说一下马未都对古玩收藏的推动与贡献,说一说他在普通人眼中的地位。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其实这话说的并不全对,纵观整个历史,无论是乱世还是盛世,大家都喜欢金子,而在绝大多数历史阶段,即使是乱世,也总有既得利益者,也有很多人喜欢珍奇异宝,收藏古玩这事就没断过。可以看到,不管是三国还是民国,古玩都是有人玩的,民国够乱吧,但肯为了某个古董一掷千金的大有人在。然而,在近代却有那么一个时期,古玩古董居然成了罪恶,被查出来可能全家都要挨罚被斗,古玩不仅带不来任何经济利益,反而是各种惩罚的来源,这个时期,古玩的经济价值和历史地位降到最低,一个清朝的瓷碗还不如两斤猪肉来的实在。后来这些东西不再是罪恶的代名词,但是人们依旧心有余悸,避之唯恐不及,马未都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收藏的,可以说是在古玩的历史最低点搞起了古玩的收藏。这里不能说是马未都眼光多么毒辣,只能说他是真的喜欢这些东西,是纯粹的爱好。
后来经济腾飞,全面开花,古玩的经济价值和历史地位开始实现了大规模的复苏,而后又迅速经历了暴涨,马未都的爱好成功折现,到底给他带来了多少财富,外人难以估计。在这个过程中,马未都对收藏界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首先,马未都在收藏的最低谷时期开始收藏,引领了收藏的先河,促进了收藏的良性有序发展。马未都早前做过编辑,在文娱届发展多年,他很懂得利用媒体的力量推行自己的观点,看看马未都先生在各个节目中频繁露脸,可以说现在收藏在民间的大规模的推动和普及,马未都功不可没。
其次,马未都收藏,他向普通人传达了很多收藏的理念,无疑都是十分正确合理的导向。比如马未都在鉴定节目里只鉴定不估价,这是行内人的基本操守和准则,因为古玩本来就是少数人的玩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价格可能因为环境人员因素的变动千差万别,不给行外人估价是一个基本准则。马未都还讲过古玩里面的一些基本规矩,比如如何看货,不能手对手接货,不能随意还价,因为还价以后如果卖主答应,那就要买下来……诸如此类的规矩也让普通人知道了如何在古玩圈里厮混。马未都也曾经提到现代科技鉴定手段对古玩的影响,他对此也持一个肯定态度,因为现在的仪器鉴定技术确实更客观更准确,特别是珠宝玉器等的鉴定,那是最基本的依据,作为一个近代最老牌的收藏者,可以接受现代科学技术鉴定也是不容易的。马未都对古玩的断代也颇有见地,比如他说什么时期的产品都会有时代特征,古玩收藏绝对跳不出时代特征,就好像现在液晶电视盛行,如果五百年后有人出土一个液晶电视,非要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那时候压根就不生产液晶电视。总之,马未都传播的收藏理念都是十分正确的,而且浅显易懂十分接地气,这无疑引领了正确的收藏风向标。
再有就是马未都先生建立了大规模的私人博物馆,这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自己收藏的古玩向世人展示,让人近距离感受古玩的魅力,这种直面效果是文字图画很难替代的。
其实在古玩圈子里有很多不好的风气,比如有人专门拿假货BC货冒充老东西,最典型的就是老翡翠,明明是现代注胶产品甚至是玻璃,或者是成色很差的翡翠,硬要去冒充什么老翡翠,简直可笑至极,做一下仪器鉴定就说仪器不准确,还说老东西不能用仪器等等,真是一群无知的妄徒。还有一种风气就是拼凑文物,有些人为了造假,会把各个朝代的东西拼凑在一起,或者把不同领域的东西拼在一起,杜撰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来迷惑世人,比如问答里有个人说什么楠木名人字画床,这就是典型的东拼西凑,这样的人自娱自乐就好,拿出来现那就是贻笑大方了。
我们这个时代还是需要马未都先生这样的收藏家,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而且传播正确的收藏理念,那些稀奇古怪的造假者还是自己玩乐就好,就别出来丢人现眼了。
马先生无疑是收藏界的佼佼者,他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马先生搞收藏时,花五毛钱也能卖到一件上好的真品,这就是一人过桥与众人挤独木桥的区别。
收藏是文化人的喜好,与你当什么官无关的,这就是北京潘家园为何常有部长、大款身影的原因,当你确实有价值连城的藏品,可以与各种身份不同的人平起平坐的。
马先生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因喜好收藏,学习研究历史等与藏品有关的知识,如今你看他分明是一个大学教授------。
羊群里的骆驼、神话里的英雄、发财致富的榜样、提升自我的标靶。
1、羊群里的骆驼
马未都应该说是玩古玩的,不属于文玩圈。古玩应该与文物划等号,大部分受文物法保护。比如马未都擅长古代瓷器,古代瓷器在交易、收藏、进出口环节受到一定的限制。文玩属于小商品,可以自由买卖不受限制。
马未都自己也是看不上文玩,比如他把经常播放文玩节目的电视台叫“珠子台”。文玩圈也不认为马未都是文玩人,因为他的店里不卖文玩、他的书里不讲文玩、他的身上不带文玩。
所以马未都不是文玩圈里的人,放在一起就像羊群里面出骆驼。
2、神话里的英雄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马未都在电视影响力最大、收藏形式最火、《百家讲坛》栏目最红的时候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再加上马未都出色的口才和丰富有趣的阅历。一下吸引了全国观众。从此他就是收藏界的英雄。
收藏界里的英雄在文玩界就是神,往往马未都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是文玩界争议的终结者。比如红木木料在我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人说明朝有人说清朝。但是如果马未都说是晚清出现的,那就是标准答案。
3、发财致富的榜样
活着的收藏家里最风生水起的莫过于马未都,他买过的东西都是捡漏,他点评的东西都能升值。
目前能激励收藏界的口号就是:“你瞧人家马未都”,于是无数在痛苦中挣扎的文玩商人咬牙还在坚持,争取将来有一天做下一个马未都。
4、提升自我的标靶
文玩圈里怎样提高自己的地位?您就说:“我跟马未都是哥们儿”。
文玩圈里怎样提高店铺的知名度?您就说:“马未都经常来逛”。
文玩圈里怎样提高货的价钱?您就说:“马未都开过证书”。
古玩圈里不服马未都的很多,但文玩圈里靠他发财的不少。
马未都,我认为,只是好家(爱好这种东西)。并不是专家。藏家也算是一般藏家。他占了文艺界的光,因为在文艺圈子里混的时间长,有了钱,收藏了些东西。以明清家具为主。杂项为主。至于青铜器、玉器、书画、瓷器主流东西,半知半解。至于节目<收藏马未都>上的一切,以讲故事,逗乐为主,犯古玩行大忌。
首先可以给马老爷子定个位:个人认为他是圈内的文化人,他是圈外的真行家!为什么这样说?
圈内的文化人:任何圈子而赖以生存中兴发展光大的就是圈子文化的底蕴和如经脉血液流传的生生不息,抛却文化这棵参天之树,不论你是多热闹多时髦的圈子,最终必烟花散尽和繁华落幕!马爷出名于文化,发迹于收藏,最终做到了二者的有机兼容和兼收并蓄,这也是至今仍火辣辣的原因。有的人热衷于收藏,而忘记了收藏赖以生存发达的文化之根,故很难做的久远,也很难立于不败之地!收藏说白了就是一种文化的寄存和保管,其目的是让后人知道当初的我们和我们的当初,其文化价值是第一位的,具体到它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学术价值)最终也必须以文化和文字的形式呈现!这一点马爷做到了!从百家讲坛到观复的遍地开花其实他走的就是这样一条,以文化涵养收藏,以收藏光复文化的良性循环和互动之路!这条路无疑是光明的。
圈外的真行家:走进圈子,跳出圈子,能够做到进出两便收放自如,可以说马老爷子已经做到了极致!跳出圈子看收藏其实就是一种以藏养藏的经营模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收藏,也了解了文化,与此同时又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吃饭问题(就业)同时也满足了自己所事的文化之需,这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人其实这辈子就是这样,赤手空拳来,两手空空去,带不走一片云彩!重要的是看淡看轻,看清看透,就这样很好!
看了回答才知道:有多少所谓的行业人士反感老马!感觉有点相声界郭德纲的意思,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了?另:最恶心自己或包装的所谓的专家,任何行业都是!请慎提专家!
客观说:
马未都是一个有职业操守的有理想的古玩学者!
不接受反驳!
每一个爱惜自己声誉的专业人士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各个领域都一样~
搞收藏的人很多,搞出名堂的很少。搞历史的人很多,出成果的很少。
搞媒体的人很多,都是宣传别人的。
象马未都先生即有文化又通经史,现如今的媒体也兜得转,用自已的收藏讲故事,实为近现代屈指可数的大收藏家。
马未都其贡献是第一个建私人博物馆,宣传普及收藏知识。成功的窍门一有出版社工作老底子出书,二上中央电视台讲收藏,三收藏动手早,這三点相结合大大提升了人的附加值。头脑清晰语言准确,在全国性收藏热潮中被一步一步推高。准确定位是收藏文化传播者。真正的大玩家深藏不露,仅限小圈子活动。
马未都先生在收藏界的地位很高。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特殊的年代造就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收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