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发现孩子厌学时,只一味的去教育孩子,持续的给孩子施压,会导致孩子厌学情绪的爆发。紧接着孩子就会在学习上和父母产生冲突,导致孩子学习状态越来越不好,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厌学情绪就会越来越严重。
在这里要强调一点,孩子学习的好与坏,不仅在于孩子还在于家长,所以当孩子学习不好时,不要只怪孩子,家长也需要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厌学从内因看,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无兴趣,自制力较差,懒惰等;从外因看,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如家长期望过高,不当的教育方法.
这种时候,家长应该先冷静下来,从自身找问题。首先,回想一下自己平时对孩子说话的态度是否非常急躁?是否有耐心?再者,看看是否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否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去比较,这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也会打消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培养爱好,多找一些共同的话题,孩子喜欢的话题,例如,运动明星,班里的同学,老师的衣着,发型都可以谈论,甚至包括孩子爱玩的游戏,尽量避免总谈学习,这样也可以逐渐与孩子拉近距离。久而久之,孩子愿意和你聊天,和你沟通,这个时候,可以逐渐的给孩子讲一些你的经历,或者一些名人的经历。(这要以聊天的方式,而不是谈话的方式,地点要合适,饭桌上,散步时)。这样就会慢慢地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孩子只有自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青春期的孩子学不下去,其实是有好几层的原因。
第1层是生理性的原因:青春期身体的各项激素发育,包括性征器官的完善,本身会让孩子的情绪燥动不安。你可以想象,这本来是一个繁殖的开始年纪。那我们的孩子们却有大半时间来读书。所以那种躁动发生的时候,孩子是读不进去的。他们自己也会觉得心烦意乱,却不知道是因为什么,然后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应对的方式还是多让他们有运动、宣泄过剩精力,把那份性驱力转为创造力。
他们大脑里已开始很多思考,对未来、对人生,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在成形中,这一切在一个散乱的思维和逻辑整合的过程里。这是家长们可以去支持到孩子跟他们谈谈的地方。他们会很乐意跟你谈论这个部分,前提是家长不要加入太多的判断和评价,允许孩子表达,表达你对他观点的欣赏。
第二层原因是人际困扰。青春期的孩子关注伙伴,关注老师,关注家长,他们对人际异常敏感。因为他是希望从他们的眼神和评价里,拼出"我是谁"的那个样子。用人际上的好评来带动学习的积极性,是家长可以去做的。
第三就是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他们会有一些情绪的焦虑,导致无法学下去。这个部分需要家长注意孩子的情绪疏导,然后必要的时候可以去借助心理咨询。现在很多学校基本上都有心理咨询室,学霸们已经知道了利用心理疏导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性。一定要善用资源。在临床中我们会借助心理绘画、或者沙盘游戏、叙事疗法等等来帮孩子工作,帮助孩子解压。
再次就是面对未来的生涯规划现在可以开始探索,因为如果孩子知道了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他会更有学习动力,如果他觉得他是为别人而学习,他的学习动力就会不足,如果学习压力再大一点,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没意思,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那么就会产生厌学逃避,躲到游戏里等等现象。
想问一下孩子青春期学不进去该怎么办?
一、生理原因:近乎成人的身体,性发育成熟。性冲动和身体发育晚都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再就是青春期脑发育的不平衡和部分脑区发育不成熟使得他们情绪多变和控制冲动的能力较差,前几年国内的一项调查显示青春期的孩子的睡眠时间完全不达标,这就是意味着孩子们的大脑得不得充分休息进而影响对知识的记忆。
二、心理原因:自我同一性危机、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家庭教养模式和亲子冲突等。
自我同一性危机,是青春期最为重要的任务,孩子在这个阶段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的、协调一致的、不同于他人的自我,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埃艾里克森 美国)。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青春的迷茫和烦恼的原因,因为他们要思考自己的人生了。这个任务完成的过程对学习是有影响的。
三、人际关系,同伴的交往、异性交往、不良的交往方式、师生关系。
同伴交往,同伴关系是中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很多孩子喜欢去上学同伴关系起到了作业占非常大比重。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同伴给予的压力(违背自己意愿,为了迎合同伴群体意愿的事)都影响了孩子在学校的生活。
异性交往,随着生理的成熟,性冲动会让孩子开始关注和有意接触异性。当下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和一个异性同学接触的频繁就开始焦虑:完了,我孩子早恋了!审问孩子、找老师、找对方家长等等一系列动作下来,这个孩子基本就在这个学校没有办法“立足”了。其实正常异性同伴交往会促进孩子的各项能力的发展,我们只需正确沟通引导!
不良的交往方式,害羞和攻击是最常见的不良同伴交往方式。“行侠仗义”“英雄情结”很容易演变成校园霸凌,而天性害羞的孩子很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这俩类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中是两个极端,过得都不会很好,学习就可想而知了。
师生关系,中学生对老师的崇拜感降低,师生冲突增加。师生关系很大程度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与学习质量。我们都有过这样经历:“喜欢学化学不是因为我喜欢,而已因为喜欢化学老师”。
三,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饮食的营养均衡问题)、追星(青青期容易盲目,浪费时间和金钱)、社交平台(网络交友)、电视(电视剧、综艺节目)、网游(网瘾的根源)、网络色情(网瘾的根源)、网络文学(暗黑系列、玄幻系列,会影响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人际交往以及成人后事业的发展;耽美系列、百合系列,对孩子性取向和未来亲密关系的建立有很大影响)。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础。
根据以上的原因,我们可以有的放矢。
首先,要平等对待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好和孩子的沟通。理解和包容青春期的一切“出格”的情绪、行为等。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不要成绩好晴空万里,成绩不好晴空霹雳)”、感受的被尊重,有足够的安全感,之后就会有动力去发现更好的自己,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
其次,让孩子正视自己的不足(发育晚),积极引导、鼓励孩子多表扬(罗森塔尔效应)鼓励过程,少指责结果。有了错误和孩子一起承担,改正。
最后,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的营养饮食、充足的睡眠保证。让孩子高效的使用这些媒体和网络工具、寻找积极向上的偶像作为榜样并效仿其奋斗的精神。不要到把电脑、电视在孩子生活中“阉割”掉,这样反倒让孩子在同伴中显得另类(和同伴的共同语言减少或听不懂网络词汇)。
我是德润心语,欢迎你关注我的头条号。也请您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学习成长!
孩子青春期学不进去,其根本原因在于身体、生理、心理变化引起了思想、心态、情绪方面的较大波动,这些波动没能及时而有效地化解,从而严重地干扰了孩子的学习状况。
首先,父母要理解孩子,理智而冷静地避免与孩子的冲突。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叛逆,不听话。此时,因为年龄结构和身体发育,他们的体格已经强壮起来,思想也已逐渐成熟,迫切想“我的青春我做主”。然而却由于没有经验阅历,遇事极易冲动,做事极易偏激。父母看不惯他们的乖张行为,他们不服气父母的指手画脚,所以极易和大人发生矛盾冲突。试想,孩子在和父母争执之后的心态下能不能静心学习?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尽量避免和孩子冲突,以使孩子的情绪保持稳定,切不可针尖对麦芒,枣核两头尖,互不相让。
其二,尊重孩子,不一味地责备孩子,要和孩子讲道理,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谈。青春期的孩子即将成年,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产生了“希望被当做一回事”强烈需求。所以身为父母,要懂得孩子的心理,给予孩子人格的尊重,给足孩子面子,孩子就会心满意足,从而拥有学习的良好心态。
其三,父母要学会放手,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不要处处约束孩子 。既然孩子因长大而想自作主张——叛逆,父母就不要事事都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来,不要武断地做硬性的规定,而是要和孩子商量,把道理、利弊给孩子讲清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孩子一般是不会做出“出格”的决定的。
其四,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和孩子做朋友,给予孩子温暖的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是相当孤独寂寞的,他们会有很多的心事;情绪是躁动不安的,他们往往心无所依。比如,对异性的好奇、暗恋,甚而发生早恋,这些都会干扰其学习。所以父母要多和孩子谈心,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从而化解其烦躁、忧郁、不乐的心情,让之开朗活泼起来,就能为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创造出条件。
想问一下孩子青春期学不进去该怎么办?
这个学不进去,是很多学生都存在的,是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厌学情绪,和青春期没有关系。
这个厌学情绪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某些不愉快的事情形成的, 如不喜欢老师,和同学有矛盾,某次没考好,换老师,某次没听懂等,都有可能,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分析,在这个事件中,孩子一到了学习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分心走神,磨蹭拖拉,自己控制不了,主要是因为到了这时,焦虑自动出来,解决的核心是焦虑情绪,不合理认知会焦虑,比如我不行,不是学数学的料,物理太难等,需要调整这些不合理认知,再就是条件反射,到了学习的时候,焦虑自动出来,需要用暗示放松训练的方法消除焦虑,再就是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需要多鼓励,多体验成功来提升自信。
对于厌学的学生,只能看到背后的潜意识厌学情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谢邀。
这时候,家长的反应很重要。
看到孩子学不进,大多数家长第一反应是:担忧,为孩子的未来而焦虑,放大思维……,而忘记了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孩子现在是处于青春期耶,不是他们主观态度问题,而是身体、心理上的原因,带给他们很多迷茫与困惑。
在迷雾之中,人怎能专注于学习呢?因此,建议如下:
1.重亲子关系,轻学习。
毕竟青春期是暂时的,当陪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这时候,多从孩子的心理、生活上去关注他,理解他,可以告诉孩子你看到现象,但不对孩子当前的状态作评价,不责怪、不讲大道理,不争辨,相互理解与体谅。
如果你能够理解孩子,并表明你的理解,孩子感受了你的爱,这样情况就会扭转。
2.转换视角,来看待这件事。
如果从未来的视角看,孩子学不进,学业荒废了,未来的人生可能不会有光明。
如果从当下的视角看,是对养育孩子的一种挑战,当我们陪伴孩子度过这一段不受压抑、拥有自我掌控感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会更健康。
学习上暂时的退步可以接受,若青春期不能平安度过,未来更多问题却难以化解。
韦恩·戴尔说:“当你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你所看到的事物也会改变”。
3.让孩子接纳自己当下的状态。
如果家长接纳了孩子当下的状态,还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状态,青春期的各种表现是正常的,并且这些体验是不会重来。
让孩子倾听内在的声音,学不进时先放下,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去体验。
放下不是放弃,学习是多方面的,当孩子在感兴趣的领域学习时,又会促使他回到基础学习。
学习也是终身的,当孩子意识到知识浅薄时,自然会去学。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孩子去全世界旅行,去开拓孩子的视野,让孩子自己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引导他儿子走过这段时期的,现在学习进步很大,同时还收获了其他兴趣与爱好。
因此,适当的为未来而忧虑是健康的,但过度为未来而焦虑,会给孩子太大压力,更加失去学习的兴趣。
认真生活,便是致命真相最好的解药,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让孩子好好享受青春时光。
借查尔斯·达尔文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回答吧!他说:“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不要浪费时间去过别人的人生……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向作者致谢!
我的孩子现在就处于青春期,关于这个问题我现在也在摸索中。目前我采取的办法就是只说一遍关于她学习方面的事,告诉她我说完就不管了,不管后面发生了什么都要自己承担责任,结果有几次老师打电话来,我让她接电话,自己跟老师沟通。到现在我感觉学了一半,玩也玩了一半,总比和老师站在同一战线给她高压好点。她每天话特别多跟我沟通,我想了想不管将来她能不能考上大学,这是她自己选择的,父母该做的都做了!她能坦然面对将来的路我就觉得很好了!所以在学习问题上我自己就不纠结了!不管那条路能把自己过好懂得感恩一切就是最好的证明。
青春期,容易不爱搭理家里人
有事放心里不说,这种情况下,就要多找运动,或家庭聚会时,旁敲侧击,引起话题,来说说你的看法,关于学习方面的,不太适合当众多亲人聚会提起,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有时候人多不一定是好事,尤其在做思想工作方面。
孩子在这期间会生理发育快速,多关心心理方面,是否有遇见喜欢的人或事,人可能是明星,球星等,事可能是看漫画?画画?手工?等等……有些时候,陪伴多了,自然知道孩子的喜好,这样好便于沟通。
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经历几个特殊的时期,第一叛逆期,第二叛逆期,青春期等等。每个阶段的发展时期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处于不同的发展任务。
青春期的孩子有其自身的特点,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变化。生理上出现第二性征,不成熟到成熟转变,身体的激素水平也在发生着变化。同时心理上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在转变,渴望像成人一样,但又对未来充满担忧。心理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自我角色混乱的时期。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都会使得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些躁动或焦虑不安。表现在做事情鲁莽或心神不宁也都是可能的,包括无法静心学习。
不知道您家孩子是不是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从前学习怎样?
是到了青春期才开始学不进去还是状态一直就不好?
在班里成绩怎样,学业压力怎样?您孩子是几年级?是否正处于升高中的压力之下?
您说孩子学不进去,这个状态持续多久了?出现这个状态前家庭或者学校有没有什么突发事件?
如果成绩不够好担心考不上好的高中甚至无法考入高中,过度焦虑会造成孩子无法安心学习。当然也有成绩很好担心自己重要考试考不好的也不是个例。那如果有突发事件造成了孩子无心学习都是有可能的。
建议您观察和分析孩子的情况,找到问题所在,从问题入手,帮助孩子调整和改变。因为每个原因背后的解决方案都是不同的,在此就不对每一种可能性展开了。
最后,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长,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力量。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关注我,多多探讨养育之道。
很多家长发现,突然有一天孩子长大了,你说什么他也开始不听了,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开始跟家长顶嘴,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怀疑这个孩子还是我们的孩子吗?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是他个性化成长的一个关键期,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把孩子的个性化看成叛逆。
1.首先我们要了解青春期孩子发育的特点。真正了解孩子想表达什么?他的内心需求是什么?
2.其次我们要看看我们自己的言行,是不是煽动了孩子叛逆的怒火?我们的言行有没有帮助孩子,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3.真诚的跟孩子去沟通,了解他现在的所思所想以及他的行为习惯。
比如说孩子不爱学习,那么不爱学习的原因是什么?是学习有困难,还是因为外部的原因?
比如说脏话,他说脏话是跟别人学的吗?还只是觉得非常的好玩?只有这样说话才能跟同伴在一起。
比如说沉迷游戏,是因为他很无聊,家长不陪他,还是觉得这个游戏非常吸引人?
当我们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孩子的行为,去看他的心理需求。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说:人的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那么透过孩子的这些行为,我们要思考如何让他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一定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如果孩子找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那么他的不良行为也就消失了。
各位青春期的家长也不要太焦虑。因为青春期就是青春期,它总会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