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2023-05-07 3:01 百科知识 fufang419

谢谢邀请;孙权字仲谋,所以称为孙仲谋,他是孙坚次子,孙策的弟弟,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继承了其兄孙策统领了江东诸郡,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他与刘备组成的孙刘联军击败了曹操。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为报仇举兵讨伐东吴,孙权派出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公元229称帝,后定都建业(今南京)国号吴。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后人对孙权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能力的肯定,首先他能够知人善任,发挥人才的作用,在遭遇危难和困境时,他能够意志坚定,不屈服于对手各种压力。而是力挽狂澜,挽狂澜于不倒,屡次使局面转危为安。孙权正是有这样的雄才大略,才能在三国鼎立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征东吴,在合肥与孙权对峙时,看到孙权耀武扬鞕,雄姿英发,时说的一句话。

论年龄,辈份曹操这句话没有错。曹操与孙权之父孙坚,同朝为官,当年曹操与孙坚同为十八路诸候共事,讨伐董卓,时孙权或许尚未出世,亦或年纪尚幼,自然是子侄辈,后曹操明托汉相,实为魏主,但并未篡汉自立,孙权亦然,孙策之后孙权虽为东吴之主,但也不敢檀自立朝,因此,尚在一大汉框架内,故以子侄相称,夲无问题,这是其一。

孙权确有经天纬地之才,他年幼接其兄位,上尊父兄之老臣,中结文臣武将,内结亲券,外托君臣,以团结东吴士族,巩固地位,下培植亲信力量,重用青年将领,人尽其材,物尽其用,聪明睿智,明察秋毫,顾大体而释小怨,拿的起,放的下,赤壁一战定乾坤,借魏蜀争斗之隙而夺荆州,为大局又与诸葛亮释怀联手,以固鼎足之势,纵横天下,独霸一方,故曹操对孙权十分欣赏,这也叫英雄相惜罢!


有关“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最早出自于曹操之口,后来通过辛弃疾的词发扬光大。它既是孙权的肯定,也是对别人的儿子(包括曹操自己)的一种评价

建安十八年,孙权和曹操在濡须口再次大战,《三国志-吴主传》记载了这一次水战:

曹操的兵在江心洲上过夜,结果被孙权的水军夜袭,损失惨重。曹操严令手下不要轻举妄动,孙权就乘坐轻舟亲自来侦查曹军敌情,曹操看到孙权的水军装备和军容,慨然长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这句话分上下两片,上片就是著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而下片则是“刘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一边捧了孙权,另外还踩了刘表(景升),也许还有对自己的嗟叹。

此时的孙权,刚刚三十一岁;曹操大他二十七岁,此时已经五十八岁;曹丕小孙权五岁,此时二十六岁。刘表的两个儿子岁数不详,但刘表比孙权大四十岁,他的儿子估计比孙权可能还大一点。

有关刘琦和刘琮的怂,不用多说,一个懦懦弱弱,被后妈欺负的一塌糊涂;一个干脆在曹操大军来的时候开城投降,很不招曹操的待见。说他们如猪狗,很符合曹操枭雄的性格。而自己的儿子里面,曹昂早死,曹丕、曹植等人水平不比孙权高,身为父辈的曹操,自然也不得不承认,生子当如孙仲谋!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曹操说这句话是在公元213年的濡须之战中。据吴历记载,当时孙权用水战歼灭了曹军的数千人马,然后数次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小船逼近曹军挑战,然后从容撤退。曹操见孙权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这才喟然叹息:“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三国演义》中基本照搬了这一段。

曹操说这句话,赞美孙权。以曹操的年龄,比孙权大了20多岁,基本是父子辈的差距,从资历来说曹操184年镇压黄巾,孙权200年坐领江东,差10多年,曹操说一句生子,是当得起的。对对手来说,这样的说法或许包含一点点占便宜的味道,却并无不当。

曹操说孙权厉害,第一对比的是刘表的儿子刘琦和刘琮,说他们比起孙权来说,就和猪狗一样。这从才能评定上当然毫无问题。刘琮乖乖投降曹操,刘琦乖乖给刘备当傀儡,都对不起刘表的雄才。

但在这叹息中,何尝没有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感慨?

曹操虽然有25个儿子,其中真正出色的并不多。曹冲聪明能干,可惜早死。曹植文采斐然,性子狂放不适合做君主;曹彰军事才能一流但有勇无谋;曹丕政治谋略最高,可惜又心胸狭隘,缺乏大局观。整体说来,曹操的儿子确实都比不上孙权。曹操当时已经59岁,自己时日无多,留下的年轻一辈对手如此厉害,远胜自己的儿子,那么这一声叹息中,未尝没有对未来统一艰辛的感慨。

史实上,曹操死后,在刘备大举攻吴的情况下,确实是曹丕优柔寡断,被孙权的投降之计迷惑,拒绝刘晔等人的忠言,导致孙权逃过一劫,将曹魏统一的希望完全断送。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传嫡传长又可能不传贤,曹操的儿子如曹植,曹冲都很优秀,但曹植负了曹操希望,曹冲早逝,曹操对曹丕不一定很满意,故有此叹,大概希望他的继承人像孙权那样优秀罢。谢邀


这句话是这样说的,“生儿当生孙仲谋,刘表之子有若无“!孙仲谋,即三国东吴第三代领导孙权。其父孙坚,十八路诸候伐董卓时,壮大队伍,成了军阀。第二代兄长孙策,东征西讨,在周瑜扶持下平了江东。二十六岁死于仇家之手!孙权掌权,招贤纳士,联合刘备,赤壁破曹。成了三足鼎立之象!而荆州刘表之子刘琮,空有荊襄数十州县,水陆人马六七十万,曹操南征,一箭未发!抱印投降。在去封地路上,遭曹操杀害!所以,这句话的意思,人再有资产,后代如庸俗,一切都是他人的东西!又有一种说法,叫挣银钱不如养好子弟。其理一也!


日本人我现在只知道孙与中两位大名

会不会是古代人提醒国人

当心孙仲谋


辛弃疾写过一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孙权的欣赏、赞许,以及对南宋当权者的不满。当时的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安于现状,大好的河山被金人所占,而当权者却无动于衷。孙权和此时的南宋处境一样,却不畏强敌、和曹操、刘备对抗,与南宋的苟且偷安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家都知道辛弃疾不仅是位诗人,更是一位爱国将领,一生志在收复中原,只可惜壮志未酬,终不得志。

曹操、刘备与孙权之父孙坚同辈,曹操比孙权大27岁,刘备比孙权大21岁,两人把孙权是当做晚辈的。

213年,曹操攻打濡须坞。孙权以舟师围攻曹操水军,俘获三千余人,曹军溺亡数千人。此役之后,孙权数次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船,去前线视察,曹操佩服孙权的勇气以及孙权的治军之道,因此感慨出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此时的孙权31岁,已经执掌江东13年了。曹操此话不仅是对当下的感叹,而是对孙权自从执掌江东后的种种成就表示赞许。咱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孙权这13年来取得的成就。孙权从小就有贤明,非常聪慧,执掌江东的这13年来,先后平叛乱,稳定江南局势;杀黄祖,吞并江夏郡大部;败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大胜;派兵南征,交州九郡无不臣服。这充分证明了孙权雄才伟略、英明果决。


了解三国时期历史的人都知道,孙权,字仲谋,比孙策小七岁。但与曹操和刘备相比,他仅仅是个晚辈。从建安四年开始,他便跟随哥哥东奔西跑,直到孙策死的时候,他已经获得了一些经验。其实孙策对他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孙策觉得孙权在打仗的时候不如自己,但是在保卫江东基业的时候,是游刃有余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孙权并没有辜负了哥哥孙策的托付。其实不仅是古代,后世也流行这样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什么大家会这样说呢?今天我们就聊一聊三国时期孙权的才能。

首先,孙权善于用人。他不仅对孙策留下的长老级人物委以重任,而且敢于提拔和重用新人。如诸葛瑾、鲁肃、吕蒙等等都是孙权时期投奔江东的文武官员。其中,他对吕蒙的培养更被后人传为佳话。吕蒙,就是让关羽败走麦城后被擒获的人。小的时候投奔自己的姐夫邓当,后来开始追随孙策。但他读书不多,知道的也不多。一次,孙权对吕蒙和另一位将军蒋钦说:“你们现在的责任很重。必须要好好读书。”吕蒙不以为然地说:军中事务这么忙,恐怕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我的军事比你的忙多了。我年轻的时候读过很多书,但是我没有读过《周易》。自从掌管军政以来,我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和战争书籍,我觉得受益匪浅。汉光武帝在军事紧急的时候仍然坚持读书。现在曹操年纪大了,渴望学习。我希望你不要找借口,多读书。”

孙权一席话使吕蒙深受教育,从那以后他抓紧时间读了大量的书,进步很快。一次,鲁肃和吕蒙在谈论政治。鲁肃经常被吕蒙难住,因为他的推理能力很差。鲁肃叹了口气说:以前我以为你不过是有些军事策略。现在我知道你学识渊博,见解深刻。你不再是以前的吕蒙了。吕蒙笑着说:“先生,三天不见,你就要另眼相看了。”后来,孙权逐渐重用他,认为他仅此于周瑜,却远胜鲁肃。其次,孙权具有战略眼光。曹操统一北方后,声称有八千万水兵,准备南下。这时东吴的朝廷大臣们分为主战和主降两派。张昭是投降党领袖,他认为曹操以汉相之名,挟天子征战四方。曹操已经占领了长江,江东没有自然防守条件,曹操的军队,无论陆上还是水上,都有强大的攻击性,江东已无力抵抗。

然而,主战派却认为江东创立基业的是孙氏,这样的江山怎么可能说给别人就给别人呢?面对这样的状况,要做出决定是非常难的。就在这时,孙权却顶住了压力,他在斟酌了鲁肃、周瑜等人的分析之后,毅然决定联合刘备攻打曹军。这是一个政治家的胆量。后来的发展证明孙权的决定是正确的。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在赤壁联合起来,打败了曹操。赤壁战争后,曹操回到北方,再也没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地南下到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孙权继续与刘备结盟,抵抗曹操。刘备乘势拿下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包括武陵、长沙、贵阳等四个县,后来取得益州。而孙权则控制了江东,导致了三国割据的局面。

战后,孙权与曹操多次在合肥一带对峙。建安十八年,曹操率军攻打东吴的濡须口。曹操看到三十一岁的孙权在军事方面杰出的才能,不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就是希望自己应该有孙仲谋那样的孩子。三国局面形成后,出于利益的需要,孙刘联盟也出现了危机。孙权甚至向曹操求助,希望曹操能帮助吴国对付刘备。公元220年,曹丕取代汉朝称帝,国号魏,建元黄初,史称曹魏。221年,刘备称帝汉朝,史称蜀汉,便开始讨伐东吴。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大巡抚,迎击刘备。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他帮助吕蒙攻取荆州,现在却打败了刘备,致使蜀汉退军到白帝城。黄龙元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名吴。孙武王朝正式建立,迁都建业。

孙权统治后,为了加强与台湾的关系,他大规模地派人出海。他们还设立了农业官员,并建立了一个农村营地。并在山区设立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发展。但是到了晚年,孙权变得越来越奢侈,越来越信任吕毅。孙权立嗣的问题上也犯了很大的错误,他手下许多有名的大臣都死于非命。孙登死后,孙权首先废除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了小儿子孙亮。这却为日后的政变留下了隐患。252年,孙权因病去世,享年71岁,史称东吴大帝,在位24年。孙权于公元200年接替吴侯成为江东的统治者,在位52年,直到他去世,在位长达半个世纪。他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的皇帝。


这是辛弃疾《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一句话。是辛弃疾第二次被南宋王朝启用后发的感慨。这一次是执政者韩侂胄,他表面上喊着积极北伐,也启用了包括辛弃疾在内的一些主战派老将。但辛弃疾很快就发现,他其实只是被用来充门面的,重用的还是韩的亲信。北伐准备也非常仓促,这让辛弃疾既失望又担心忧虑。真正的爱国将领在被闲置了太长的时间之后,满腔热血已经化成无尽的怨愤忧伤和无奈。生子当如孙仲谋——自然是借古讽今。

孙仲谋孙权是内忧外患之际继承执掌哥哥孙策创建的孙吴政权的,他不仅守住原有的基业,还励精图治,稳扎稳打,巩固和发展壮大了东吴帝国的大业。守成之君中,特别是内忧外患之际接手政权的,孙权的确是难得的佼佼者。而反观当时南宋王朝——

内外形势跟孙权接手时的东吴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外有强敌,内部问题很多。那么,在这样的时候决策者该怎么做才是恰当的呢?俺辛弃疾的想法自然是像孙权一样,先稳住阵脚,整肃内部,然后积蓄力量,再图发展。而当时南宋统治者是怎么做的呢?喊口号说大话任用亲信,鼠目寸光,匆匆忙忙就想让外行完成他们以及南宋国力不足以完成的任务。老将辛弃疾能不焦虑万分,痛心疾首,失望至极吗?生子当如孙仲谋——

就像一个孤独的英雄在旷野上的呐喊:醒醒吧,韩侂胄们,别再拿这个国家折腾了!